历史开篇讲述汉末三国纷乱的时代,当时朝廷的政令其实只能在曹操的势力范围内真正施行——而且这些“好使”的政令,大多也是曹操本人颁布的,真正的大汉天子刘协的命令往往无人理会。赤壁之战后,曹操的权威急剧削弱,孙权、刘备乃至刘璋、张鲁、马超、韩遂等各方诸侯纷纷开始各自为政,自行封官进爵:刘备被孙权表彰为代理车骑将军,领徐州牧,自己则兼领荆州牧;刘璋推举刘备行大司马,领司隶校尉,刘备也反推刘璋为镇西大将军,领益州牧。
刘备和孙权互相吹捧、拥戴对方,还表面上给当时的大汉天子刘协报备,可刘备的实力壮大后,干脆不再给刘协递交任何报告,甚至与刘璋相互任命三公九卿,所用的印绶自然也是自己私刻的。这种背离中央的自治行为,昭示着他们已逐步脱离了朝廷的控制。
展开剩余77%刘备真正与刘协彻底断绝关系,是在建安二十四年,他不仅拒绝了刘协赐予的左将军、宜城亭侯等官爵,还写信通过驿站将代表其官职的印绶一并退回,昭示自己不再承认汉室名义上的封号。此后,刘备先自封为大司马、汉中王,又在刘协仍然健在时“继位”称帝,这也成为后人认为曹魏是正统而蜀汉不正统的根本原因——曹丕逼迫刘协禅让,合法继承汉室皇位,而刘备则没有这种合法依据,且刘协活得比刘备还久整整十一年。
曹丕的禅让虽然强迫但合法,而刘备的继位虽合情理却缺乏法统,正因如此,后来像杨坚、李渊、赵匡胤等帝王都以魏朝为正统依据,形成了南北朝、宋代史学上对魏蜀吴正统之争的复杂局面。北宋史学家认定曹魏为正统,而南宋史家则推崇蜀汉为正统。我们今天沿用的朝代序列——夏商周、春秋战国、秦汉魏晋南北朝、隋唐宋元明清——中的“季汉”并未被普遍认可,背后正是这段正统之争的反映。
魏、蜀、吴究竟谁才是正统,这话题极其复杂,短时间内难有定论。倒不如先看看当时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里,有多少是真正由汉朝廷正式任命、属于“在编”人员。诸葛亮和几位重要谋士,在大汉朝廷,或者在刘协和曹操眼中,到底算不算“朝廷官员”呢?
诸葛亮显然是东汉编制外人员。赤壁之战后,他与庞统一同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,随着刘备入川,诸葛亮官阶提升为军师将军、署左将军府事,这些头衔全是刘备“发明”的。刘备称帝后,依旧没有按照汉世宗刘彻定下的规矩,册封诸葛亮为侯爵,显然是不遵循祖制,另立新制,彻底与汉室切割。
不过,刘备本人在东汉朝廷是二千石高官,位列九卿级的左将军,外兼豫州牧。他每次觐见大汉天子刘协时,都会自报家门,宣称“左将军领豫州牧、宜城亭侯臣刘备觐见”,这身份是曹操从朝廷争取来的。除了刘备,曹操也为关羽、张飞争取到了正式的朝廷编制:建安三年,刘备归附曹操,关羽、张飞同为中郎将;建安五年,关羽俘斩颜良后晋升为偏将军、汉寿亭侯,从中郎将升迁到偏将军,虽是提拔,但符合规矩。
除了刘关张三人,刘备集团中还有糜竺糜芳兄弟两位东汉朝廷编制内官员。曹操推荐糜竺为嬴郡太守,糜芳则为彭城相。汉代诸侯国均设有“国相”,管理民政和军事,诸侯王只享受税收,不能自行管理州郡,真正权力在国相手中。刘备曾任平原县令、平原相,职位比糜芳的彭城相级别略低。东汉封国大小不一,国相俸禄和职权差异较大,刘备当平原相时俸禄约六百石,级别相当于县级干部。
刘备集团十大核心人物中,武将有关羽、张飞、马超、黄忠、赵云,文臣有诸葛亮、庞统、法正、糜竺、孙乾。关羽张飞为在编人员,马超同样在编,且级别高于关张:“马腾遣超随随繇讨郭援、高幹于平阳,超将庞德斩援首。后因与韩遂不合,求还京畿,朝廷征为卫尉,超为偏将军,封都亭侯,领腾部曲。”虽都亭侯爵低于汉寿亭侯,但马超兼任司隶校尉督军,曾任徐州刺史和谏议大夫,这些官职都有朝廷认可和俸禄。
黄忠虽无爵位,但有军衔,曾为中郎将,若非在考核期内叛变投降刘备,可能已转为朝廷正式裨将军。赵云则一直是刘备自聘的编外人员,从未获得朝廷资助。
文臣中,孙乾曾被刘备任命为治中从事使,但因刘备的徐州牧身份未被朝廷认可,孙乾不算朝廷编制内人员。庞统同样属于编外,法正曾任益州新都县令,是东汉正式官员,但“军议校尉”职务未就任,不计入内。
综上,诸葛亮和赵云绝非东汉朝廷官员,其他人是否在编,谁更有才能、品行更优,对刘备集团贡献更大,仍留给历史爱好者们自行评断。
发布于:天津市旗开网配资-10倍杠杆配资-最专业股票配资论坛-股票配资排排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