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傍晚,我正端坐在餐桌旁,眼神迷离地凝视着外卖盒里的酸菜鱼,恍若不见。手机屏幕突然亮了,带着些微的涟漪和夏日的气息,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透亮的湖水,随风而动的竹筏轻轻摇晃。一个戴着宽檐草帽的身影,站在竹筏上,蓝白相间的格子衬衫被风拂起,鼓成了一个鼓囊囊的气球,她手里攥着一只渔网兜,水珠滴落,闪着光——这个她,根本不像那个赛场上目光如鹰、跃入空中的奥运冠军,而是一个17岁,傻乎乎地举着渔网对着镜头笑的乡村姑娘。她的嘴角挂着些许湖边的水汽,那双眼睛却闪烁着夏日阳光的光辉。
或许这就是全红婵最让人意外的地方。我们在标签上总是把她定义为“天才少女”或者“跳水皇后”,而她却能轻而易举地转身,用一根竹篙、一张渔网,把自己拉回到广东乡间,回到那个最寻常不过的夏日时光。视频里的竹筏简单粗糙,麻绳捆绑了七八根毛竹,竹篙在水中轻轻划过,溅起一丝水花,打湿了她的帆布鞋,然而她没有丝毫的顾虑,反倒把渔网举得更高,一脸得意地对着镜头展示着她的战利品。草帽的边缘低得几乎遮住了她的整个脸,只剩下那双圆圆的大眼睛和有些婴儿肥的下巴,表情呆萌而认真,仿佛是村口偷偷摸鱼的邻家妹妹。
展开剩余85%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。有人说,竹筏看着比她的跳台还晃,婵妹快坐下;也有网友调侃说,衬衫不就是我爷爷穿的那款吗。最触动人心的热评是:上次见她还在世锦赛的名单里,大家都为她的伤病担忧;而现在,看她在湖边网鱼,突然觉得,最好的康复,不是那些化验单上的数字,而是眼里那份光彩,又回来了。
确实,从新加坡世锦赛名单公布的那天起,全红婵的名字一直在网络上热议不断。有人翻出她受伤时的训练照,有人倒数着她距离下一个奥运周期还有多少天,甚至连她在省队食堂吃了几勺米饭,都被一一扒出。直到那条视频的发布,所有紧绷的神经才终于松弛——原来,这个17岁的姑娘,不仅仅是赛场上的运动员,她还会在普通的夏日午后,为抓到一条小鱼而雀跃,会戴着爷爷同款的草帽,静静地在湖边发呆。
省队的朋友曾和我提过,全红婵的康复训练比想象中的要艰苦得多。每天清晨六点半,她便准时到达训练馆,开始为时40分钟的核心力量训练。平板支撑时,教练会在她的背上放上一瓶矿泉水,哪怕水瓶微微晃动,动作也不算数;下午的柔韧性训练则更加考验她的耐性,尤其是劈叉时,那股刺痛感能让眼泪不自觉地盈满眼眶,但她从未喊过停。最严苛的还要数体重控制。对于跳水运动员来说,体重的变化就意味着跳台上的每一细微动作的变化。全红婵的餐盘上,总是精确配比的鸡胸肉和西兰花,偶尔想吃一块广东烧鹅,也得算清当天的运动量。
然而,在这些严格的训练背后,却也藏着许多温柔的细节。她的训练计划中,每周三的下午,总会空出两小时,备注写着“自由活动”。有时候,她会抱着鱼竿,去队里的鱼塘,坐在小马扎上,静静地等待一整下午,钓不上鱼也不急躁,只是看着水面微微荡漾的波纹发呆。上个月,有网友在村口的小河边遇到了她,那时她正在蹲在爸爸身旁,穿着鱼饵,哥哥站在她身后,用手机记录下这温馨的一幕,夕阳的余晖将三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
这些日子让我不禁回忆起去年全运会后,她和父亲一起钓鱼的视频。那时她刚刚比赛结束,晒得黝黑,穿着一件已洗得发白的T恤,鱼竿几乎和她一样高,但她却把它握得比跳台扶手还要用心。父亲站在一旁耐心教她调节鱼漂,她侧着头听着,阳光洒在她的睫毛上,暖得让人有些恍若梦中——原来,能让奥运冠军紧张的不仅是裁判的打分器,还有那微微沉入水中的鱼漂。
这份对钓鱼的执着,仿佛是一种运动员内心最深处的渴望。跳水,注定是一项与自己不断较劲的运动,每一次进步背后都需要无数次的摔倒;而钓鱼,却正好是与时间和自然对话,你无法预料鱼儿何时上钩,也不需要与谁比拼,只需静静地坐在那里,倾听风穿过芦苇的声音,等待那一刻的到来。对全红婵来说,这或许是唯一一个不需要“赢”的时刻。
她的社交账号里,除了国家队的队友,关注的几乎全是钓鱼博主。有一次她点赞了一个“新手钓鱼十大误区”的视频,评论里有人调侃:奥运冠军也需要学习新手教程?她却调皮地回复了一个委屈的表情:“上次和我哥钓鱼,鱼饵被吃掉三次都没钓到。”
这份接地气的亲切感,让她的评论区常常像是一个大型的亲友团现场。有网友问她今天有没有做核心训练,也有提醒她竹筏不稳,别忘了坐下;更有来自广东老乡的留言:“这草帽也太像我爷爷的款了,戴上去挡阳光,但视线遮得太死,下次换个松紧带的。”最暖心的,是一位妈妈的留言:“我女儿和你差不多大,也总爱往河边跑,每次我都念叨着要注意安全,原来天下的妈妈都一样,不管你是奥运冠军还是我家丫头。”
这正是全红婵的魔力所在。她从未把自己当作明星,而我们也从未把她当作遥不可及的偶像。看着她从东京奥运会上那个在领奖台下仍然懵懂的小女孩,成长为现在这个可以笑着分享自己网鱼日常的少女,仿佛是看着隔壁家的妹妹一点点长大。我们关心她的伤,不是因为她能赢得多少金牌,而是因为那个爱钓鱼的姑娘能不能不再感到疼痛;我们期待她的比赛,不是为了看她创造奇迹,而是希望看到她站在跳板上的眼神依旧闪亮,和在湖边网鱼时一样充满光彩。
省队的教练说,最近全红婵经常提到粤港澳全运会。她说:“在家门口比赛,说不定能听到观众喊我名字,用粤语的那种。”从湛江的小池塘到粤港澳的赛场,不过是几百公里的距离,而这也藏着一个运动员最朴素的期待。
对于我们来说,结果似乎早已不再重要。看到她在康复期里,依然认真训练,又在湖边网鱼时放松心情,享受那些生活中的小确幸,这本身就已足够。毕竟,比金牌更珍贵的,是那个在伤病和压力面前,依然能笑着撑竹筏的少年气。
傍晚时分,我刷到她的最新动态,是一段她把网到的小鱼放回湖里的视频,配文只有三个字:“下次来。”评论区里有网友接话:“下次
发布于:福建省旗开网配资-10倍杠杆配资-最专业股票配资论坛-股票配资排排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